正能量|中大醫科生創罕病節目被堅毅病友打動 增行醫動力盼鑽研更多醫藥理論助人

醫健人物

撰文: 吳霆俊

發布時間: 2024/04/25 16:57

分享:

分享:

(左起)來自香港遺傳學學生協會(HKGeneSoc)的中大醫科生甄麗玲、陳悅容、孫朗晴、梁珀瑜、陳劭藍。(王韻青攝)

近年Podcast熱潮持續,以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各種議題,如心理健康、社會政治等。5位來自香港遺傳學學生協會(HKGeneSoc)的中大醫科生孫朗晴(Beatrice)、梁珀瑜(Angus)、甄麗玲(Amy)、陳劭藍(Chelsea)、陳悅容(Sophie),選擇運用自身醫科知識,聯同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(HKMPS),由零開始學製作《罕友奇遇記》廣播節目,盼增大眾對罕病的認知。減少歧視之餘,也期望可以此作為認識罕病的第一步,成為更關顧病人身心的醫者。

集結一至五年科醫科生

《罕友奇遇記》緣自一次參與罕見病病友組織的義工活動,Amy得知HKMPS副主席及龐貝氏症患者賴家衞(Terry)正籌備一個有關罕病的廣播節目,將邀請病友、醫生分享,便將這個想法帶回協會與同學們討論,立即一呼百應。「作為醫科生,我們的病理知識較普羅大眾多,也可幫忙做資料搜集、構思訪問問題等。大家好熱烈給予意見,有人想做有關罕病的藥物政策,有人想做病友故事,也有些集數探討較日常的話題。」

HKGeneSoc的同學來自醫科一至五年級,由零開始學錄音、剪接等節目製作的技巧,一年級的Angus笑言錄第一集不斷「食螺絲」,要練習講得流暢不死板,反應要快要自然,咬字、節奏也該拿捏精準。

(HKMPS Facebook專頁)

揭開罕病神秘面紗

節目於2至3月播出,共有6集。除了涵蓋罕見疾病如龐貝氏症、杜興氏肌肉萎縮症、黏多醣貯積症,也邀來醫生討論香港藥物政策。以醫科生的身份帶出罕病的正確資訊,盼可增加大眾認知、理解和包容。「好多衝突及不快經歷源於不理解。不論是病人,抑或其同學、同事,若理解過後,該更有胸襟包容(病友的狀況和需求),少好多爭拗。」

Beatrice續指,以往大多於書本上學習罕病病理,而就讀五年級的她即使需到醫院實習,也只匆匆見過兩位病友來覆診和做檢查,只可「有限度接觸」。「實習中能否遇見罕病病人好睇彩數,也不多機會與他們交流。」彷如隔一重紗,得知病人存在,卻無法觸及他們。

了解病人的切膚之痛

在Terry的協助下,幾位醫科生順利邀請杜興氏肌肉萎縮症(DMD)、黏多醣貯積症的年輕患者及其照顧者於節目分享。原本着眼於傳遞疾病知識的幾位年輕人,被年僅15歲的杜興氏肌肉萎縮症患者陳梓鍵所觸動。

Terry指節目第二季有機會探討罕病相關的福利、復康資訊,幫助病友之餘也讓醫科生了解更多。(王韻青攝)

Sophie續說:「他9歲就確診,聽着他一路上的成長,變得愈來愈成熟,我在想假如我是他,我能否如此成熟去處理?即使接受了病症,身體情況也會逐漸衰退,令日常生活出現許多困難。但他仍繼續堅持,對學業好有要求,也努力發展自己的興趣,(人生)過得好精采。我作為沒被病症纏繞的普通人,我是否該更加努力去活出自己的人生?」

未親身接觸病友之前,大家或會擔憂預備的問題會否越界,如談及預期壽命時,會否觸動病友的情緒?但聊天後發現,他們不但心理成熟、充滿正能量,也比想像中「睇得更化」。不過,對健全人士來說,即使抱有同理心,也難以百份百代入及明白患者之痛。梓鍵訪問時的一句,更令Beatrice相當深刻:「他9歲確診,當時DMD患者的平均壽命是18歲。他說當自己發病時,原來人生已經過了一半。那刻我差點哭了,覺得他不該在此年紀經歷這些,好希望新藥能幫助延長病友的存活率,令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好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要為病友而更努力

感受到病友努力與病共存的力量,Amy指這是繼續努力學習的動力。她分享黏多醣貯積症患者逸朗的爸爸曾分享,醫生曾建議兒子做骨髓移植,卻要承受風險和後遺症。直至到外地交流,他才發現其他地方的患者自小已用藥控制病情,身體狀況更可與一般小朋友相若。「這種好想幫人的動力,鼓勵了我要做個更有能力的醫生,方可幫到他們。」

疾病與藥物資訊、病友分享以外,節目亦邀來前醫院管理局九龍東、港島西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醫生探討藥物政策。陸醫生分享為Terry及其哥哥申請批藥的經歷,如要寫幾百封請願信,甚至要面對只得一人可用藥的窘境,讓醫科生們深切明白病友不但要經歷病症帶來的苦痛,用藥竟是一大障礙,更感沉重和無力。「陸醫生提到,醫病並非只醫一個病人,更要顧及他整個家庭。技術層面以外,行醫態度也非常重要。」

而身為業界大前輩,陸醫生的經歷猶如這群準醫生的一面鏡子,讓他們反思:「究竟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醫生?想朝哪些專科邁進?去到他的年紀,甚至已經退休,他都好願意為罕病及其他社會醫生問題付出。病友們如此努力,我們有甚麼理由鬆懈?」Beatrice說。

盼成為情理兼備的醫者

與學生聯手炮製6集節目,Terry大讚年輕人努力及專業,也好肯嘗試:「我所提供的只是場地、硬件等配套,頂多幫忙邀請病友。但節目設計、後期製作、臨場發揮及後續宣傳等,都交到他們手中。」他期望可延續病友協會與醫學生合作的模式,對罕病資訊宣傳、提升病識感甚有幫助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節目第一季暫時完結,Terry及醫科生們指將汲取經驗,平衡罕病的硬資訊及生活化題材,提升趣味性。他期望節目可成為其中一個病友尋找專業資訊、連繫病友的媒介,解決其生心理疑難。同學們亦指期望可為節目帶來新元素,除了持續邀請病友分享,也計劃增設醫生、社工、病友對談的環節,增添互動性之餘,也帶來更多元化的資訊。

跳出課堂與實習,《罕友奇遇記》是一堂活生生的醫科及生命教育課。5人均指節目讓他們反思行醫的意義,希望既可更熟習各種罕病的知識,減低病人被誤診的機會,也要成為擅於聆聽、有同理心、懂得尊重病人,並給予情理兼備的意見的醫者。「即使成為醫生後或會好忙好累,也不應只將病人視為『一個症』去處理,要尊重每個病人。要為病人諗得一步多一步,做多少少。即使只得3至5分鐘時間,都盡量讓他們與我們傾訴更多,做他們信得過的耳仔。」

《罕友奇遇記》Podcast系列

網址:請按此

記者:吳霆俊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